【街头巷尾察民生】变看病“烦心事”为就医“暖心事”
交卷·民生实事年终成绩单
街头巷尾察民生
聚焦民生关切 守护百姓健康
变看病“烦心事”为就医“暖心事”
核心提示
民生“温度”标注幸福“刻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2023年即将过去,郑州年初承诺的民生实事完成得如何?各项民生工程进行得怎样?百姓最希望明年纳入民生实事的事项有哪些?本报开设【交卷·民生实事年终成绩单 街头巷尾察民生】栏目,全方位展示郑州将为民爱民责任扛在肩上、落实在行动上,千方百计守好民生底线的具体实践和喜人成果,多角度呈现一个个民生承诺、一项项民心工程交出的温暖答卷。
看病就医是民生关切。郑州市聚焦群众关心关注的急难愁盼问题,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改善群众看病就医体验为出发点,以为民服务为落脚点,积极主动作为,让一件件看病就医的“烦心事”,变成了舒心就医的“暖心事”。
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
12月8日上午,记者在金水区凤凰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到,从全科医生门诊室到化验室,从药房到输液室,虽然患者人流不断,但处处秩序井然。
“孩子因为感冒引起鼻窦炎,来社区医院很快就确诊拿药了。”拎着两盒口服药,居民周华箐坦言,“家里上有老下有小,头疼脑热总是难免。现在社区医院又近又便利,硬件、软件都很完善,全科医生认真负责,医疗设备齐全,报销比例也高,日常一家老小看病都不需要往大医院挤了。”
与此同时,在社区医院远程诊疗室,刚刚通过远程视频拿到省级医疗专家诊疗方案的老人李炎司很是感慨:“以前看大病只能去大医院,现在‘家门口’就能跟专家‘面对面’,实在是方便省心。”
眼前这一切,只是郑州加速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服务城乡居民的一个侧影。
今年8月,郑州被纳入国家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试点城市。作为省会首批试点,金水区整合区域医疗卫生资源,逐步形成以金水区总医院为主,2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延伸的体系;推动实现近80%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先进医疗设备,推动中高级职称医务人员100%定期到基层坐诊、60%常态在基层工作,有效提升群众就医吸引力。
为加速建设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我市不断推动医疗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建立优质医疗资源的下沉机制,牵头医院门诊号源和住院床位按比例向基层下沉;统筹建设医学检验、医学影像等资源共享中心,建立远程医疗协作网;引导符合条件的二、三级医院医师与基层全科医生组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等,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共享。
除了城市,优质医疗资源也在不断向乡村倾斜延伸。统计显示,2023年,全市8家紧密型医共体全部挂牌实体化运行,并全面落实经营管理自主权,初步完成远程会诊、心电、影像等六大共享中心建设,努力让城乡居民“家门口”看病从“有”到“优”。
多举措保障“便民就医少跑腿”
为了提高城乡居民“家门口”就医的获得感,郑州今年聚焦群众看病就医过程中的“关键小事”,推出一系列“便民就医少跑腿”系列举措,全方位覆盖急诊、门诊、住院、保障、延伸服务等方方面面。
12月13日下午6时,原本已经过了正常的下班时间,但在管城区北下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多名患者仍在有条不紊进行着艾灸、针灸等中医诊疗。
“自从延长门诊服务时间后,晚间治疗的患者丝毫不比白天人少。”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除全科门诊24小时服务外,中心从10月份将口腔科、中医科、儿科等其他门诊服务时间延长到晚上8时,预防接种门诊实行无节假日服务,满足不同人群的就诊需求。
延时门诊,延续的是医疗服务。根据通知,在无急诊服务且诊疗量较大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辖区群众有需求的乡镇卫生院实行工作日门诊延时服务1~3小时,或酌情在节假日、周六、周日等增加门诊服务时间,方便社区居民尤其是上班、上学等人群在家门口就近获得基本医疗、慢病配药、家医签约、健康咨询等服务。
医疗服务质量提升不仅在社区,省会大型综合医院的变化也显而易见。以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为例,医院全面推行实施:医保电子凭证全场景应用;院内就诊享受全方位“智能导航”;门诊患者医技检查24小时内完成;“一站式”会诊、转诊确保患者救治及时、有效;病案复印线上线下一体化;患者缴费即时化、便利化……
统计显示,自各项便民举措推行以来,省会各大医院门诊患者院内停留时间缩短1小时以上,诊间结算等使用占比提高到80%以上。
护佑居民全生命周期健康
为了让更多的人民群众享受到发展的成果,针对妇女儿童、困难人群以及老年人等重点人群健康,郑州市精准施策,全方位护佑居民全生命周期健康。
针对“银发族”,我市加快建设老年健康服务体系,持续推进“市县乡村”四级老年健康服务管理平台建设,“郑州市老年健康指导中心”和15个区县(市)“县级老年健康管理中心”均已建成投用,每个区县(市)建设老年健康服务中心2个。持续推进安宁疗护试点建设,共建设安宁疗护中心64家、床位1210张,实现了区县(市)全覆盖。全市建成老年医疗康复(护理)型床位1500张,已全部完成验收。
为健全完善生育支持政策,我市出台《郑州市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实施办法》,明确育儿假、弹性产假、幼儿园托班等核心内容,研究制定多项支持政策,确保各项促进措施落到实处,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郑州加速提升婴幼儿照护服务能力,大力推进以社区为中心的300米普惠托育圈建设,建成各类提供托育服务的机构731家,普惠托育机构363家,普惠托位数2.4万个,千人口托位数达到3.7个。
同时,我市着力实施妇幼健康工程:市中心医院市级新生儿救治中心通过验收;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妇幼健康服务能力标准化建设,二级以上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达标率分别达到82.60%、87.37%和67.49%;开展初一女生HPV疫苗接种,12月底前完成第一针接种。
未来,郑州仍将持续探索打造流程更科学、体验更优秀、服务更高效的现代化医疗服务模式,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均等、普惠的医疗健康服务,在润物无声中享受幸福生活。
高质量推进健康郑州建设 提升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水平
——访郑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李卫林
医疗卫生服务关系着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幸福生活。郑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李卫林表示,2024年,全市卫生健康工作将精准对接人民群众健康需求,深入开展“三标”活动,全力提能力、优服务、扬优势、建体系,高质量推进健康郑州建设,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健康获得感,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提供坚强健康保障。
李卫林说,我市将围绕“大病重病在本省解决,常见病多发病在市县解决,头疼脑热在乡村解决”目标,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提质县域医共体建设,完成15个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网格化布局,形成市区一体化卫生健康服务管理网络。加快国家儿童和创伤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提升临床专科服务能力,实施人才强卫计划,加强对外合作交流,全面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开展县级临床服务“五大中心”建设,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巩固基层网底。
持续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积极协同申建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开展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市创建和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项目建设。推动成立郑州市中医药研究院,提升中医医疗机构科研能力。举办“中医名家讲堂”“中原岐黄高端论坛”和“仲景中医药文化节”等中医特色活动,形成郑州中医药文化品牌。打造“中医药+”试点医院,将中医药服务融入诊疗服务全过程,形成郑州中医药发展亮点。
持续提升公卫服务能力。推进公共卫生应急救治、处置和物资储备“三大中心”建设,提升公卫应急服务保障能力。建设突发传染病多渠道监测预警一体化网络,完善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机制。强化预防接种门诊分级分类管理,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保持在90%以上。探索推行急救患者“上车即分诊,上车即入院”院前急救模式,提升院前急救能力。做好新冠肺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控,加强职业病和食源性疾病防治,坚决筑牢公卫安全防护网。
持续推进健康郑州建设,实施健康郑州18个专项行动,开展无烟单位建设和健康单位创建,组织健康教育“六进”活动3000场以上。把卫生城市常态化管理融入基层网格化治理,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以社区楼院卫生整治为重点开展“全城清洁”行动,改善提升人居环境。
持续强化重点人群健康服务。推进老年健康服务平台建设,做好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和老年友好社区创建工作。持续开展“300米普惠托育服务圈”建设,组织示范托育机构创建活动。提高出生缺陷综合防治服务可及性,构建出生缺陷三级预防网络,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继续实施妇女“两癌”、孕妇产前和新生儿疾病筛查等民生实事项目。
此外,持续提升群众看病就医体验。全面推行便民就医少跑腿、基层卫生健康便民惠民服务等举措,以“小切口”“微改革”解决群众看病就医“关键小事”。紧盯年老体弱、长期卧床或行动不便群众,全面推行“家庭病床”服务,让医疗卫生服务向家庭延伸。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持续开展“七免一减”惠民举措,减轻重点人群看病就医负担。
郑报全媒体本报记者 汪辉 王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