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道领跑 郑州提速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4-01-29 09:17:17 来源:河南日报客户端

2024年1月29日《河南日报》09版

  在奋斗不息、前进不止的征程上,时间行进到新的一年。

  开局关系全局,起步决定后势。1月2日,全省第十一期“三个一批”项目建设活动举行,郑州新增“三个一批”项目(含航空港区)153个,总投资2332.5亿元,跑出项目建设“加速度”。

  项目建设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这153个新增项目,呈现出“新、大、高”的特点,总投资超10亿元以上项目70个、占45.8%,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数字经济、新基建项目占投产项目的77.4%、占开工项目的69%、占签约项目的76.8%,加快形成更多新质生产力。

  “当好国家队、提升国际化、引领现代化河南建设”,郑州重任在肩。去年以来,郑州市全力以赴拼经济,奋勇争先挑大梁,实现了经济发展质的有效提升、量的合理增长、势的蓄积壮大。

  2023年1—11月,郑州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2%,居国家中心城市第1位;工业投资同比增长25.3%,在国家中心城市、中部六省省会城市中均居第一位。2023年进出口总额完成5522.3亿元,总量连续十余年居中部城市第1位;新增经营主体40余万户,总量突破200万户……

  数据无声,却蕴藏着郑州推动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前行轨迹,映射着郑州“跑出加速度、确保高质量”的发展之势。

  目前,郑州正处于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全面迈上高质量发展轨道的冲刺决胜期,处于培育以新质生产力为先导、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传统产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的攻坚突破期,处于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赢得战略主动的关键窗口期。

  郑州,向“新”进发。郑州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以“三个一批”为抓手,进一步加大项目招引力度,加快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力争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规模达到5000亿元,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达到7000亿元,装备制造、现代食品、新材料、铝制品等4个产业规模达到2000亿元,依托“中原之光”等大科学装置大力培育关联产业,加快打造算力之城、人工智能之城、量子之城、氢能源之城,催生更多新的增长点、支撑点,高扬龙头挑大梁。

  异军突起,战略性新兴产业步入快车道

  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它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

  2024年1月10日,新能源卡车行业首个集体雪域试炼——宇通新能源卡车“踏冰驭雪战极寒”极限挑战赛在中国东北地区正式开始。

  惟其磨砺,始得玉成!2023年以来,宇通新能源商用车多番发起“挑战极限”项目,从宇通轻卡在吐鲁番地表70℃的极热环境下,以行业领先水平完成大“烤”,到宇通重卡在“全国首个新能源重卡7×24小时实况运营直播”挑战中,完成“7天零故障低电耗运营7000公里”挑战目标,宇通新能源卡车一次又一次经受住了严苛考验,展现出车辆在极限环境、复杂场景下的“真本事”。

  宇通,这个郑州走出来的品牌,正在以“中国制造”的新名片,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世界舞台。

  据悉,宇通新能源商用车累计销量突破18万辆,累计行驶里程近400亿公里,节能减排效果相当于植树造林12万公顷。

  汽车产业是郑州市确定的战略支撑产业之一,汽车产量占全省的80%以上。2023年,郑州市汽车整车产量突破80万辆、增长50%,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超32万辆、增长300%以上。

  瞄准“打造全国最大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的目标,郑州正奋力向前、加速超车。到2025年,力争全市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产能超过100万辆,动力及燃料电池产能达到15万套,驱动电机及控制系统产能达到10万套,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体系基本构建,新能源汽车占汽车产业比重明显上升。

  宇通成功研发5G自动驾驶公交;用时仅55天,超聚变在郑州产线的首台服务器正式下线;汉威科技气体传感器全国市场占有率超过70%;中铁装备盾构机产销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一;郑煤机液压支架产量、数量、品种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安图生物体外诊断系列产品总体规模居全国前列……这些企业都是郑州市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领头羊。他们的身后,代表着郑州市着力发展的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和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电子信息作为郑州努力打造的“一号产业”,集聚了超聚变、汉威科技等600多家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企业,形成了智能终端、计算终端、智能传感等新兴产业链条,正加速培育万亿元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2024年1月26日上午,郑州市大数据中心揭牌仪式举行。近年来,郑州市大数据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围绕数据要素改革,打造全国数据交易改革创新策源地、数据要素配置重要枢纽节点和数字产业发展新高地,全国重要的“数仓、数纽、数港”建设扬帆起航,全市数字经济规模达到6500亿元,占全省数字产业比重近60%,全市数字经济呈现出向上向好的良好发展态势。

  2023年10月,《郑州都市圈发展规划》成为全国第10个获国家发展改革委复函的都市圈规划,标志着推动郑州都市圈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成功争取国家对郑州市核心功能定位由三项扩充为四项,增加了“科技创新高地”……一系列利好消息,宛如阵阵春风,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拓展更大空间。

  高台起势,科技创新要素加速集聚

  众所周知,河南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短缺,为了补短板,我省多向发力,其中一个动作便是建设“一流大学郑州研究院”。

  作为省会城市,建设一流大学郑州研究院,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加快推动国家创新高地和全国重要人才中心建设步伐的重要举措和有效途径。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年底,郑州市成功引进了中国机械科学研究总院、中国科学院过程所等14家大院大所共建新型研发机构。

  2023年,大院大所的建设再次“提质升级”,郑州市在引进大院大所的基础上,启动一流大学郑州研究院建设2.0版本,围绕支撑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主导产业所急需的创新资源,积极对接一流大学,每个学校重点引进4个A+学科,以共建郑州研究院为载体,赋能产业发展;同时推动已引进的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郑州研究院全面提质升级,全方位、全链条为郑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成功签约引进了上海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与北京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一流大学的合作已基本达成共识;正在积极推动与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的合作。

  郑州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对此充满信心:郑州将以引进一流大学建设郑州研究院为契机,通过一个个“顶天立地”的一流大学研究院,集聚一批高水平人才团队,共建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孵化培育一批科技型企业,带动更多创新资源集聚河南、更多优秀人才汇聚河南,助力郑州市传统产业提质发展、新兴产业重点培育和未来产业前瞻布局,为推进郑州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向科技创新要未来。去年以来,郑州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迈出新步伐。新签约一流大学研究院6所,新增国家重点实验室4家、总数达到14家,新增省实验室5家、总数达到12家。截至目前,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957家,其中国家级创新平台63家,成为集聚各类创新要素的“强磁场”。

  2023年10月,国家超算互联网核心节点项目正式启动建设。郑州算力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在国家超算郑州中心的基础上,又落下重要一子,形成了东西两翼“超算+智算”协同发展的算力格局。

  然而,科技创新若要走得通、走得远、走得快,就必须从根儿上找答案,拆除体制机制“篱笆墙”。科技体制改革,成了破题之作。

  2023年,在科技体制改革进程中,郑州市率先在全省出台了《关于改革完善市级财政科研经费使用管理的实施意见》,为郑州的科技创新“护航”。根据这一《意见》,科研团队对科研项目经费有了更大的自主管理权,资金拨付比例由项目负责人“说了算”。《郑州市创新创业团队项目资助实施细则》《郑州市重点科研院所及创新平台引进人才实施细则》……一揽子举措,给科创发展“松绑”,给科创人员持续“助力”。

  打造国家创新高地,郑州跑出“加速度”。2023年,郑州市科技创新主要指标实现重大突破,创新动能更加澎湃。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再创新高,达到2.67%;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654.8亿元,同比增长28.6%,占全省的47.9%;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980家、总量达5800家(占全省50%),新增科技型企业1547家、总量达1.3万家(占全省48%),中原科技城在348个科技城中排名由2022年第31名跃升至第19名。

  加快改革步伐,厚植创新沃土。创新发展已成为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的主旋律、最强音;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的新质生产力也在成为郑州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换道领跑,加快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郑州,地处中原腹地,九州之中,是中国古代制陶、制瓷、冶铜、冶铁、纺织的主要发祥地。

  如今,郑州的产业正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形成了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新材料、现代食品、铝及铝精深加工6个千亿级主导产业集群。

  2021年9月7日,河南省委工作会议提出全面实施“十大战略”,在新征程上奋勇争先更加出彩。“十大战略”的其中之一,就是要实施换道领跑战略,拿出敢为人先的气魄和胆略,善于优中培新、有中育新、无中生有,在未来产业上前瞻布局,在新兴产业上抢滩占先,在传统产业上高位嫁接,在生态圈层上培土奠基。

  2022年2月中旬,郑州市提出要深入推进实施换道领跑战略行动,坚持制造业主攻方向,大力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做大做强电子信息“一号产业”,加快推进传统产业“三化”改造全覆盖,实施未来产业培育行动,着力打造国家先进制造业高地。

  近年来,郑州市编制出台《郑州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郑州市“十四五”先进制造业高地建设规划》《郑州市实施换道领跑战略行动计划方案》等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明确了发展目标、方向和路径。实施“创新驱动、强基提链、数字赋能、企业培育、项目建设、品质提升、集聚提质、绿色发展”八个专项行动,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抢滩占先新兴产业,高位嫁接传统产业,建设“1566”现代工业体系。同时,大力推进产业链建设,在全省重点培育28条产业链基础上,郑州市级重点推进智能终端、汽车制造等20条重点产业链建设。

  聚链成群,蓄势而起。郑州市大力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全市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由2018年的34.0%提高到2023年前11个月的51.4%。2023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同比增长超15%;推进航空港区、经开区、高新区、中牟县四个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建设,郑州比亚迪、上汽第二工厂等产能持续扩大,全年新能源汽车产量32万辆,较上年增长3.6倍;加快超硬材料产业园建设,筹建郑州“钻石城”,打造世界培育钻石推广交易中心,国际钻石城一期9.18万平方米已经竣工;加快郑州临空生物医药园等医药园区建设,小容量注射剂年产能达80亿支,占全国市场份额的1/4,体外诊断系列产品总体规模居全国前列。

  挺进新赛道,郑州前瞻布局氢能与储能、量子信息、类脑智能、未来网络、虚拟现实、区块链等未来产业,加快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提速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人才、创新,这些都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郑州,已经在路上,向新向实向未来。

  □徐刚领 李娜 李俊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