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群与董宇辉“嵩山论史”

2024-04-29 15:34:44 来源:中原网

春意盎然的四月,河南嵩阳书院古柏苍翠,风骨犹存。近日,在这座承载千载文脉、见证无数历史名流的学府圣地,董宇辉与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王立群展开一场走入历史的对话,探讨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巨著——《史记》。

品评《史记》中那些不平凡的人物

河南,曾是秦朝末年楚汉之争的重要舞台,古战场的悲风仿佛仍在此低吟,刘邦、项羽等风云人物的事迹早已镌刻进历史的石碑。79岁的王立群教授以其深厚的历史积淀,以背诵《史记》原文开场,生动再现了这片土地上发生的诸多精彩纷呈的历史事件。

面对董宇辉关于项羽“失败的英雄”形象的提问,王立群认为,项羽虽败犹荣,其短暂而璀璨的人生,展现了乱世英雄的血性与尊严,尤其是项羽在乌江边的选择,不仅是对个人生死荣辱的超脱,更是对江东子弟声誉的珍视,展现了他对百姓的悲悯,这种担当与人格,使之成为“中国脊梁”的象征。董宇辉也表达了同感,说项羽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输给了自己的单纯。”“政治上的天真,成了性格上的可爱。”

同时,王立群对刘邦、萧何、张良、李广、周亚夫等人物的剖析,犹如一幅幅历史画卷在对话中徐徐展开。读者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历史人物的多面性。

当董宇辉问到最喜欢《史记》中的哪个人时,王立群毫不犹豫地回答,喜欢的是作者司马迁,司马迁比《史记》中写的任何人物都伟大。他忍辱负重著书,我们今天才能了解这几千年的历史,而且是他开创了为“二十四史”所承袭的独特史书体例。这一份伟大的事业,最值得景仰。在讲到周亚夫、李广等悲剧人物时,远古的司马迁、当下的王立群教授和董宇辉心灵相通,为命运的不公、帝制的丑恶面深深叹息。

在谈及《史记》解读时,王立群提到,他的“王立群读《史记》”系列书籍,以秦始皇、吕后、汉武帝等人物为线索,展现了其“通过人物讲历史、通过历史讲人生、通过人生讲精神”的独特解读风格。这些人物解读,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历史的波澜壮阔,人生的酸甜苦辣,制度的演变轨迹,以及文化的传承脉络,希望读者在品读《史记》的同时,能得以窥见历史的立体画卷与人性的幽深矿藏。

​普通人该如何读《史记》?

普通读者面对《史记》这样的大部头,浩浩荡荡几千年人物的历史,难免会有望而生畏的感觉。

在王立群的读史秘籍中,有一个重要的观点,可以给人指引。他认为读史有“四个层次”。第一层,是“真实的历史”,那是实实在在发生过的事儿,是历史的根;第二层,是“记录的历史”,就是史官、司马迁他们笔下的记载,相当于树干,带着他们的观察和筛选;第三层,是“传播的历史”,就像枝叶,经过口口相传、书籍流传,可能会添油加醋、变形走样;最后一层,是“接受的历史”,就是咱每个人心中理解的历史,这可是树上结出的果子,口味各异。所以,想要接近历史真相,就得一层层剥开,既要看记录,还要辨传播,更要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理解。

董宇辉则以其独特的视角,提出《史记》对于现代人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了解过去,更在于通过历史反思现实,为自己的人生“去蔽”,努力地自我克制,容纳他人,保持抽身事外的冷静。

两个读书人的促膝交谈

董宇辉与王立群,都是火遍全网的文化名人,一位是青年才俊,一位是老一辈历史学者,他们都曾以光的智慧金句打动过无数的观众和读者,这场对谈被抖音观众们“狠狠期待”。在他们自己眼中,可能更加认同自己“读书人”的身份,都觉得“有时间读书,没有太多世俗欲望”是一种非常舒适的状态。

谈及与《史记》长达六十年的不解之缘时,王立群感慨万分,他曾在特殊的时代,藏起一部《史记》反复阅读,他曾在大学的讲坛,反复挖掘这座智慧的矿藏,《史记》给他带来登上“百家讲坛”这次人生的重要机遇。他说,正是丰富的人生经历赋予了他理解《史记》的独特视角,使他在面对这部巨著时,不仅能领略其文学价值,更能从中体悟到对人生抉择的指引与对社会责任的警醒。

通过解读《史记》,王立群在人生智慧、人际交往、权力的运用与定位等方面都提出了精辟见解。“用权而不恋权,到位而不越位”“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让人生散发光彩,必须具备四个‘行’:自身有能力,有人认可你的能力,认可你的人有权威,且身体健康状况良好。”等金句频出,照亮了我们理解历史、应对人生挑战的道路。

这场对话在弹幕“意犹未尽”的刷屏中结束,它不仅是一场历史知识的盛宴,更是一场精神的沟通和洗礼。

据悉,“王立群读《史记》”系列图书,是他60年《史记》研究的结晶,近期以精装典藏版形式面世,邀请知名设计师潘振宇精心打造,装帧设计既传承了中国古籍的典雅韵味,又融入了现代审美元素,呈现出历史文化的厚重与魅力。全书在保留“百家讲坛”十年讲《史记》原有精华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了全面修订与优化,删减了重复引用的原文,精选《史记》经典片段与王立群教授的精彩解读相辅相成,以文白对照的形式,便于读者更深入地研读这部传世经典。

郑报全媒体记者 秦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