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物和文化遗产在郑州绽放更绚丽光彩

2024-06-09 08:21:59 来源:中原网

中原网讯(记者 左丽慧 李居正)科普大讲堂传递仰韶文化魅力,仰韶之旅定向赛让孩子们既学习了知识又锻炼了身体,博物馆内参观更是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探秘之旅……6月7日,金水区艺术小学的师生在大河村遗址博物馆、大河村考古遗址公园度过了有意义的一天。

小学师生们的这次文物探索之旅,正符合了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主题——“保护文物 传承文明”。郑州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八大古都之一,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文化资源优势是历史留给我们的珍贵禀赋,如何保护好、传承好这些文化资源,使它们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彩?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来之际,记者进行了相关采访。

大河村遗址博物馆讲解员为金水区艺术小学的学生带来一堂生动的文化课 本报记者 苏瑜 摄

文明探源成果丰硕

郑州不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国家重点支持的六大遗址片区之一,也是黄河、大运河、长城三大国家文化公园战略综合叠加的国家中心城市。目前,全市拥有世界遗产2处12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3处89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47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91处,不可移动文物近万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挂牌2项、立项2项。

据郑州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继续探索未知、揭示文明本源,郑州市不断深化考古发掘研究,依托“考古中国”“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国家重大社科基金项目等国家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对郑州地区在实证“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上关键时期、关键地区的关键遗址进行考古研究,考古发掘项目先后入选“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4项,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16项,数量位居全国省会城市首位。持续开展的多学科联合考古发掘研究,对延伸历史轴线、增强历史信度、丰富历史内涵、活化历史场景贡献了重要考古实证,华夏文明主根主脉地位有力彰显。

“郑州在全国率先开展考古前置改革、生态保遗工程和‘百家博物馆’建设工程,建成生态遗址公园55个,博物馆113家,构建‘博物馆群+大遗址公园’全景式中华文明集中展示体系,有效破解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难题。”该负责人表示,文化资源优势是历史留给我们的珍贵禀赋,而如何保护好、传承好这些文化资源,使它们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彩,更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与使命。

“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体现了我们对自己所处城市、国家文脉的关心和重视,体现了文化传承者的自我认定。

郑州是一个文化遗产大市,要在全面铺开的基础上,抓住郑州商城、禹都阳城(王城岗遗址)、小双桥遗址等核心重点。”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张立东表示,对发掘和研究成果进行展示,有利于宣传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政策,提高人们对文化遗产的认识,增强保护与传承意识。

构建大保护格局

从内容形态上,文化可以分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文化”与看不见摸不着的“非物质文化”。作为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的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同样丰富。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市拥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6个,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87个,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64个,县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791个;拥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5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67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61人,县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693人。二十四节气2016年成功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非遗项目少林功夫入选中宣部“Z世代”重点外宣项目。

非遗之花盛放,民族文化永存。如今,非遗项目已经成为郑州文明探源、文化自信、文化交流的名片。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建业电影小镇在内的许多旅游景区、特色小镇、文化街区融入非遗元素,各种传统节日和假期中间,精彩纷呈的非遗展示展演活动越来越多地走进市民日常生活。

另一方面,以“少林功夫”“登封窑”为代表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和“梦祥银”“密玉玉雕”等省级非遗项目已形成产业化规模,“大吕武术”“传统酱菜腌制”等优秀市级项目,在助力乡村振兴、传统工艺振兴等方面起到积极成效。

统筹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郑州不断加强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等整体性保护和活态传承,让文化遗产惠及更多城乡民众。

“郑州市于1994年获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此外,还有新郑市、登封市、巩义市3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惠济区古荥镇,正在努力重现昔日大运河的繁华,打造世界级黄河文明旅游胜地。”郑州文广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郑州已经拥有传统村落25个,其中国家级12个,目前正在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推动更多村落列入国家和省级传统村落名录。“结合文旅融合,目前开辟乡村旅游精品线路7条。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上街区方顶村,将绑灯山、坟会等民俗传统和中原地区传统村落的乡土景观原汁原味呈现给广大游客。”

与此同时,稳步推进的城市更新行动,融合历史与未来、传统与创新,让城市更有温度和调性。芝麻街双创园、良库工舍、栖棠、磨街一个个文化创意园区脱颖而出,打造出沉浸式游逛和慢节奏休闲场景,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历史文化遗产在有效利用中成为城市和乡村的特色标识和公众的时代记忆,实现永续传承。

深入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

近年来,郑州出台了一系列制度文件,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路线图、任务书更加清晰。

聚焦展现“年轻郑、文化郑、国际郑、科技郑”的主题,郑州市充分挖掘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推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和创意产业的深度融合。

其中,文化遗产“十大保护展示利用组团”工程以遗址公园、遗址博物馆、考古活化场景、文旅文创综合体为保护利用活化主要形式,力图构建全景式中华文明展示体系,全面推动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以实体项目支撑印证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性。

协同推进黄河、长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郑州段建设。配合推进中华文明主题乐园元宇宙版和中华文明探源元宇宙体验馆落地。以古遗址、古城址、古建筑、博物馆为支撑,积极培育文物主题游径。

近两年,郑州市《唐宫夜宴》掀起了“国风”“国潮”热,《水月洛神》全国巡演一票难求,《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穿越德化街》入选首批全国旅游演艺精品名录。这些正是从历史文化遗产中获取灵感,进而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当前,文化遗产事业得到全社会前所未有的关注与支持,迎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郑州市必将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营造全社会守护文化瑰宝、守望中华文明的浓厚氛围,让文化遗产更好为推进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提供深厚滋养。

本报记者 苏瑜


“云上”追溯千年文脉

“我们的传承”线上主题推广活动启动

6月8日是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一场特别聚焦于河南的“我们的传承”主题推广活动在百姓文化云平台及书香河南公共文化平台展开。本次活动通过视频、直播、资讯等多种形式,全面展示河南文化和自然遗产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内涵,吸引数百万网友热情参与。


昨日,我市多家文博单位举办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活动。图为郑州博物馆举办的“走进汉服之美,体验千年文化传承”活动中,一批传统文化爱好者身着传统服饰,通过舞蹈、乐器演奏、走秀等方式,展示历经千百年仍璀璨闪耀的中华民族传统服饰,让观众沉浸式感受传统文化的韵味和魅力。本报记者 左丽慧 摄

首日活动亮点纷呈,线上平台热闹非凡。活动以“保护文物传承文明”为主题,以“世界遗产在河南”为开篇,集中展示了河南省的世界文化遗产——洛阳龙门石窟的雄浑壮丽、安阳殷墟的古老神秘、“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的精妙绝伦,以及丝绸之路河南段和大运河河南段的悠悠古韵。一系列精心制作的讲座视频与访谈节目,深度解析了世界遗产的历史价值与文化意义,让观众仿佛穿越时空,亲历那些辉煌的历史瞬间。

非遗传承,要在传人。“传递河南非遗之美”板块则从更贴近生活的角度出发,聚焦于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与“人”。通过手工艺视频、文化遗址探访记录等,全方位展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尤其是“守艺人”系列视频,让观众深切感受到每一件作品背后承载的匠心与温度。网友们积极参与直播互动、留言讨论,纷纷表达对传统文化传承者的敬意与支持。

记者 秦华


保护文物 传承文明

郑州多彩主题活动展示文化和自然遗产之美

苏州园林美学展、汉服体验传承非遗文化……6月8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郑州多家文博单位举办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吸引众多观众尽享文化和自然遗产之美;远在沈阳举行的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开幕式上,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郑州博物馆分别收获重量级奖项,可谓喜讯连连。

优质成果吸引全国目光

6月8日,在沈阳举办的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开幕式上,国家文物局公布了2023年度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推介案例名单,郑州博物馆申报的“以新质生产力提升管理效能 推动智慧博物馆实现新跨越”项目入选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入围案例。此次评选共有217个申报案例入选,郑州博物馆经过初评、终评的激烈竞争,最终从中脱颖而出,成为20个推介案例之一。

近年来,郑州博物馆坚持以“科学、实用、安全、高效”为原则,建设基于物联网技术智慧化管理系统,打造郑州博物馆场馆管理的智慧大脑,不断增强文化传播与传承服务能力,为全国智慧化博物馆高质量发展贡献了“郑博经验”。

同时,由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和新华通讯社新闻信息中心河南中心联合制作的《文物里的郑州》公众考古系列宣传片,也荣获“2024年度中华文物新媒体传播精品推介优秀项目”。《文物里的郑州》公众考古系列宣传片以短视频为主,每集讲述1个郑州遗址、文物或考古成果的故事,每集5分钟,并配以中文解说、中英双语字幕,生动展现了郑公大墓、大河村、新砦遗址以及莲鹤方壶、杜岭方鼎等郑州最重要考古发现和文物遗址,凸显了郑州在华夏文明孕育、创新、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苏州园林“搬进”郑州商城

6月8日,由河南省文物局指导,苏州市拙政园管理处(苏州市园林博物馆)和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主办的“荷月‘郑’江南 ‘城’中风雅”苏州园林美学展在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开幕。

苏州园林和商城郑州都是历史的瑰宝,承载了当地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历史记忆。其中,拙政园作为江南古典园林的杰出代表作品,在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开启了一场名为“荷月‘郑’江南 ‘城’中风雅”的园林美学盛宴。

据悉,该展览分为前序、花窗叠影、书斋长物、荷月听雨、横琴待鹤和田田荷叶6个单元,以苏州园林概况、园林造景、书斋陈设、芭蕉听雨、园林展现的文人精神世界和夏日荷花为展览脉络,为观众展现苏州园林的5个侧面,观众可以在漏窗、器物和光影的艺术交汇中触摸园林的风雅脉搏。

据记者了解,郑州和苏州两地还联袂推出两“州”文创联展。联展汇聚苏州和郑州两地多家单位的文创精品,展示两地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创意实力。

展览持续至8月31日。期间将陆续推出书签盖章、“四时花木”带回家、“楹联佳对”带回家、“拙政碗荷”带回家、“方寸之间显世界”苏派盆景制作等多项活动,更有精美礼品在等着观众带回家。

文博活动添彩市民生活

6月8日,郑州博物馆开展了“‘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之‘大漆漂流记’”活动,以传统文化讲堂、漆扇制作体验结合的形式,带领观众亲身体验非遗文化。观众竞相体验漆扇制作,现场气氛热烈。

“走进汉服之美,体验千年文化传承”活动也在郑州博物馆闪亮登场,一批传统文化爱好者身着传统服饰通过舞蹈、乐器演奏、走秀等方式,向观众展示历经千百年仍璀璨闪耀的中华民族传统服饰,让公众沉浸式感受传统文化的韵味和魅力。

此外,河南南水北调博物馆开展了“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之“弘扬非遗文化 传承剪纸技艺”社会教育、考古专家专题讲解、社会文物艺术品公益鉴定、博物馆志愿者招募、文物法规宣传等5项宣传教育活动。

在博物馆一楼报告厅,社教专员向群众介绍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相关知识。当日,考古专家、河南南水北调博物馆书记信应君还化身“金牌讲解员”,为市民讲解“长渠缀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文物保护成果展”专题展览,深度解读、专业阐释南水北调工程中出土的遗址和文物知识,为市民带去一道精彩的文博大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