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里的新质生产力】小种子 大学问
【田野里的新质生产力】系列报道
小种子 大学问
9月7日,河南兰考,一株株玉米身姿挺拔迎风而立,风吹田野,铺展开丰收的图景。
“棒子大,果穗匀,结实性好,一粒封顶”,走进田间的“阅卷人”——来自全国各地的种子经销商、种植大户,对河南技丰种业集团双国审玉米新品种“君育368”“玉惠丰188”打出了A+的高分。
种子被誉为农业“芯片”,一头连着老百姓“好种子带来好收成”的殷切期许,一头接着保障粮食安全“国之大者”的千钧重担。
小小的种子究竟蕴含着怎样巨大的能量?记者走进河南技丰种业集团,看科研人员如何突破思维限制、想象边界,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河南现代农业发展智造种业“中国芯”。
良种成长记
良种一粒重千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
那么,一颗种子是怎样开始生命的起点?
在“中原农谷”核心位置,河南技丰种业集团现代种子工程中心,科研人员正在进行着一项听着有趣、实则重复枯燥的工作——考种。对某一农作物种子的穗长、穗粒数、总粒数、平均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等指标进行统计,全面评估作物的遗传特性和产量表现。
“以玉米为例,玉米杂交种的父本母本必须是‘远亲’,或者毫无血缘关系的‘陌生人’,组织内涵差异大、有互补性的父本和母本进行杂交,出来的就是种子。”河南技丰种业集团董事长李继军举例说。
听起来似乎很简单,实际上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研究人员需要一遍又一遍的尝试,进行万千次的“排列组合”,最终优选出一个适应性强、抗病性好、产量稳定高产的种子。
“这个过程可能是三五年,可能是十几年,也可能是个没有期限的时间。”李继军说,一般情况下,一颗种子从选育到田间,需要8年时间。
随着基因编辑、单倍体育种、全基因组选择等生物技术加速研究和应用,育种已经跨越了自然选择、杂交育种、生物育种3个不同阶段,正向着“智能化育种4.0时代”跃进。
在现代种子工程中心,极具科幻感的场景,会让你对现代育种有个具象认识——在这里,不仅有给种子“体检”的种子质量检测检验中心,还有种质资源库、冷库、种子加工与物流中心等平台,尤其是智能人工气候室,不但可以在室内模拟自然界气候条件,温度、湿度、光照和二氧化碳浓度等指标一屏显示,还可以实现自动控制和调节。
现代种子工程中心是技丰种业集团农作物新品种选育、推广、服务的“硬支撑”,年加工种子可达15万吨。
玉惠丰188、君育368、技丰336、金北516、成玉668、新玉158……一大批玉米育种科技创新成果从这里走向广袤的农田。
技术何以丰农
河南是农业大省,用全国1/16的耕地,生产了全国1/10的粮食、1/4的小麦,是名副其实的“大国粮仓”。
河南也是育种的科研强省,有着河南省农科院、河南农大等众多实力强劲的科研院校,相关的科研成果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
但,河南种业企业的成绩单并不像前两者表现得那么亮眼,“一小一少”——种业总体规模小、种业龙头企业少。
“企业是种业振兴的骨干力量,全球种业格局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头部企业的竞争。” 2017年,李继军再次“下海”,打造一家集科研转化为一体的种业公司。
李继军是个深耕种业领域30年的老兵,出身河南省农科院,曾创办并执掌河南最大的种业企业——秋乐种业16年。
“科研没有捷径可走,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加大研发投入,一次次试错,才能抵达对的彼岸。”李继军说,2023年,河南技丰种业集团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7%以上,“只有一次一次的实验,才有机会跟随潮流,只有一步一步的创新,才有可能引领潮流。”
在研发上,技丰采用“自主研发+科企合作”的模式推进——
自主研发,公司拥有4个成熟的科研团队,建成了常规育种和分子生物技术相结合的商业化育种体系。
科企合作,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河南农业大学等国内头部科研院校密切合作、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进行技术攻坚。
“科技竞争的核心就是人才的竞争。”李继军说,技丰种业通过股权激励、高规格的学习培训、丰厚的福利待遇等方式,种下“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梧桐树,招徕那些志同道合、愿为种业的“中国芯”奉献“中国心”的同道中人。
如今,这棵梧桐树下已经集聚了科研人员30多人,硕士和博士近1/3,同时还与科研院校的20多位博士团队展开联合攻关。
这些“金凤凰”用智慧创造出了高质高产的种业“中国芯”——目前,已审定了73个玉米品种、21个小麦品种,还有91个玉米品种和31个小麦品种正在试验中,技丰种业集团也跻身河南种业企业前列。
丰收的沃野
视线回到丰收的田野上。
兰考县孟寨乡东曹庄村,籽粒饱满、一粒封顶不秃尖的玉米品种“玉惠丰188”,赢得了种粮大户的赞誉。
“今年夏天气候多变,对庄稼生长有一定的不利影响,但是‘玉惠丰188’表现亮眼,穗粒饱满、抗病抗倒、株型紧凑,结实性好,亩产量少说有1500斤,是个稳产高产的品种。”
“‘玉惠丰188’这个品种我在不同乡镇布了六七个点,每个点都表现很好,可以用‘惊艳、安心’4个字总结。”来自安徽省涡阳县良心农资经理张彩云进一步解释,“惊艳”的是它的田间长势和产量优势,“放心”的是它不挑地、不挑肥,随便种,随便管,咋种都高产,“真是‘一家种,全村找’的好品种”。
在兰考县惠安街道刘林村,“君育368”的表现也不甘人后,“株型通透,抗旱耐高温,大田种植一粒封顶,果实大小一致,高质高产。”
“我们瞄准的方向就是农民需要什么品种我就选什么品种,农民反馈哪个品种有什么缺陷我们就立刻关注,不断改善。”李继军说。
今年是我国种业振兴行动由“三年打基础”转向“五年见成效”的关键一年。种业领域也迎来以基因编辑、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合发展为标志的新一轮科技革命。
在种业竞争的新格局下,如何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
李继军的答案坚定而清晰,“唯有坚持科技创新,才能实现种源自主可控”“唯有培育出源源不断的突破性良种,才能实现增产增收”“唯有培养出一批批的种业人才,才能振兴民族种业”。
“让中国的田野里种上更多河南种子,让中国人的饭碗里装上更多河南粮食。”种业豫军科技丰农、科技强种的梦并不遥远,如一粒粒种子,落在广袤田野上。
郑报全媒体记者 王战龙 杨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