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之南 】绿染长河绣彩卷
【大河之南】——“黄河战略”的郑州故事特刊
绿染长河绣彩卷
东风花草里垂柳拂水,绿树荫浓下波浪滔滔,层林尽染间水天一色,茫茫雪滩上候鸟翔集,这是黄河的四季;轻风吹散晨曦微光粼粼,落日洒下余晖金波浩渺,这是黄河的朝暮。
从巩义康店镇到中牟狼城岗镇,我们跟随黄河从山地走向平原,蓝天白云下,水优河畅、岸绿景美,158公里的黄河郑州段如一幅长长铺展的生态画卷,鸟集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黄河岸边美景如画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亲自擘画、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发出“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伟大号召。
五年来,郑州市牢记殷殷嘱托,不断加强黄河保护和治理,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打造沿黄生态保护示范区,高标准规划建设沿黄生态廊道,黄河生态环境发生历史性、根本性变化,母亲河变得越来越美。
生态优先 打造人水和谐“幸福河”
时维仲秋,黄河边雪松吐翠、枫色醉人。站在黄河大堤远眺,天高水阔、林草丰茂、群鸟翻飞。渐黄昏,落日熔金、暮云合璧,惠济区南裹头广场游人如织。向东至黄河滩地公园的绿荫道上,漫步者、骑行者络绎不绝。脚下秋水静美,迎面河风清凉,身旁绿树成带,耳畔百鸟声喧,而今,黄河岸边已成为众多郑州人乐享惬意的最佳去处。
一条美丽的“幸福河”,优质水资源是基础。五年来,郑州市扎实做好水环境保护工作,组织黄河沿岸工业企业按照《河南省黄河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标准》进行提标改造,并开展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进一步减少污染物排放量。同时促进结构转型,坚持以产业结构转型带动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加快转变,六大高耗能产业占比下降到26.7%,工业污染物总排放量减少43%。
河洛汇流风景区
2020年以来,伊洛河入黄河水质均值稳定达到地表水Ⅲ类水质,黄河干流连续4年达到地表水Ⅱ类标准。全市7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及5个列入国家考核的县级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每年都是100%。
水更清的同时,天也更蓝,白云也更多。郑州市深入开展大气污染防治攻坚,空气质量实现持续改善。2023年,郑州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26天,较2019年增加49天;PM2.5年浓度43微克/立方米,较2019年的58微克/立方米,下降25.86%。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走在蜿蜒的沿黄生态廊道,空气清新,满目青翠,心旷神怡。2020年以来,郑州市重点打造了西起惠济区江山路、东至中牟县与开封市交界处、北至黄河大堤以北50至100米、南到黄河大堤以南500米,全长76.5公里的中、东段沿黄生态廊道。目前共建成骑行道76.5公里、步行道36公里,栽植乔灌木7.84万株、草花地被239.23万平方米,铺设园路9.4万平方米,建设驿站23座,建成起点广场、天河秀林、八堡驿站、马渡观河、来潼赏花、杨桥月季园、郑东水中心、赵口听涛、九堡览胜等多处靓丽的景观节点,黄河大堤两侧生态景观发生显著变化。
五年来,郑州市深入推进河湖长制,将幸福黄河建设和黄河治理等有机结合,全面提升河湖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文化、水管理,打造安澜、和谐、生态、文化的幸福河。今年5月,黄河惠济区段入选河南省2023年度省级美丽幸福黄河。惠济黄河沿线三十里画廊水优岸绿、景美文昌,成为郑州市民亲水赏水、观光休闲的“后花园”。
生态廊道
当然,不只在惠济黄河,巩义河洛汇流处,多少游客至此探寻华夏文明源起之魅力;荥阳桃花峪黄河中下游分界点,长河落日吸引骑行和拍照者纷至沓来;金水马渡黄河大堤上,不少人周末携家人来此看秋水长天、叙天伦之乐;中牟三刘寨黄河观景台,目光在开阔的河面随鸥鹭齐飞……
一条人水和谐的“幸福河”正静静流淌在郑州全域。
加强治理 守护奔流不息“安澜河”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在惠济区保合寨村,“千里金堤、始于足下”的标志石高高矗立,这里是千里黄河大堤“零公里”处,也是“地上悬河”的起点。
黄河是中华民族母亲河,孕育了华夏文明。但黄河一直“体弱多病”,生态本底差,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严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弱,历史上曾“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
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
为保障黄河长久安澜和城市安全,郑州市进一步完善防洪规划体系,加快构建防洪工程体系,目前黄河郑州段12处控导和险工改建工程已完成11处,剩余1处计划年底前建设完成。同时,数字孪生黄河建设成效初现,防洪“五预”系统、水库雨水情监测系统、山洪灾害预警平台建成投用,有效应对了今年汛期46次强降雨过程。
五年来,郑州市坚持系统治理、突出分区施策,坚持“三水统筹”,注重还水于河。按照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原则,严格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准入要求,系统推进“3+1”(工业、农业、城乡生活、矿区)协同治理,守牢黄河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同时由表及里统筹推进河流清洁化、滩区自然化、大堤景观化、邙岭森林化、城市园林化,黄河生态治理成效不断凸显。
田野小景
为解决黄河滩区生态环境存量问题以及主动发现解决增量问题,郑州市建立完善黄河郑州段生态综合管理长效机制。市、县、乡、村“四级联动”构建起齐抓共管大格局,2019年以来,共整治各类问题3000多起,黄河郑州段“四乱”问题、水域海事问题实现“动态清零”。
黄河流域最大的矛盾是水资源短缺,而郑州就是一个缺水的城市。近年来,郑州市把水资源作为最大刚性约束,全面贯彻“四水四定”原则,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保护利用制度。一方面持续优化水资源配置,统筹用好黄河水、南水北调水、地下水、中水,变“水瓶颈”为水支撑、水保障。另一方面,深入开展节水行动,不断提升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我市万元生产总值、万元工业增加值耗水量较2020年分别下降16%、23%;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99,较全国全省均值分别高出21.4%、11.5%。我市深层地下水超采区水位2024年第一季度回升2.36米、位居全国第一,近三年累计回升6.83米、位居全国第四。
防洪减灾能力稳步提升、水环境质量显著改善、水资源保障能力持续增强,这为美丽黄河新画卷涂上了一层安全底色。
保护自然 复苏万鸟翔集“生态河”
9月,冬候鸟的迁徙季已经开始,在邙岭脚下的黄河边,可以看到一只只鹰、隼等猛禽穿飞河上。秋色渐染黄河,举目而望,鹰击长空,鱼翔浅底,雁过斜阳,鹭点烟汀,一幅“万类霜天竞自由”之景跃然大河两岸。
郑州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西起巩义市康店镇井沟村,东到中牟县狼城岗镇东狼城岗村,面积37441.4公顷,是郑州市重要的水源地和区域小气候调节区、稳定区,同时也是我国中部地区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湿地之一,其位于我国三大候鸟迁徙通道的中线通道,每年在此迁徙和越冬的候鸟有近百万只。
多年来,郑州市坚持保护优先、系统治理、科学修复、合理利用原则,持续开展郑州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采取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方式,因地制宜开展湿地修复,同时积极探索黄河湿地生态保护补偿政策,积极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湿地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恢复。
生态环境好不好,鸟儿用翅膀来投票。经过多年恢复和保护,郑州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野生鸟类种群数量从保护区设立之初的169种,增加到目前的290种,增加了121种。其中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鸨、青头潜鸭、黑鹳、白鹤、东方白鹳、黄胸鹀、猎隼等。
黄河滩地公园
2023年以来,郑州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内陆续监测到对栖息环境要求极高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鸨120只大种群,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灰鹤800只大种群,并首次监测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青头潜鸭、猎隼,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蒙古百灵等。
北龙湖畔、贾鲁河边,美丽的疣鼻天鹅更是成了郑州的长期“居民”。2019年年底,几只疣鼻天鹅出现在郑州,从此它们就在这座城市繁衍生息,至今已连续繁殖五年,成为郑州市一张靓丽的生态名片。
黄河很美,将来会更美。我们站在黄河岸上眺望远方,一条美丽、安澜的幸福河静静东流,一幅精妙、自然的山水画徐徐展开。我们站在时代潮头眺望未来,郑州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齐心协力唱好新时代“黄河大合唱”,交出“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郑州答卷。
郑报全媒体记者 李娜 刘德华 裴其娟 李宇航
本版图片为本报记者 李新华 马健 豫览摄影师 王红斌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