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一支笔 把郑州画成一本故事

2024-12-08 21:51:12 来源:中原网

中原网讯(郑报全媒体记者 李娜 陶然 文 徐宗福 图)他画遍了郑州所有的地标:二七纪念塔、郑州东站、如意湖、少林寺等,用自己的视角记录着城市的发展。

他笔下的百货大楼、商城遗址公园、健康路、甚至是路边的烩面馆,这些街角巷陌的烟火气更是触动了老郑州人的集体记忆……

美食篇、老街篇、建筑篇、新景篇……十年,他用钢笔创作了500多幅以郑州为主题的手绘作品。用画笔留住了郑州的记忆,也记录城市的发展。景观规划设计师刘炳晗说,郑州,自己永远也画不完。

如今,他依旧携一笔、一纸、一画板,走遍郑州的大街小巷,勾勒商都厚重的历史遗迹,记录胡同里的市井烟火,描绘现代城市的繁花似锦。他将这座城市的过去和现在尽收于笔下,用画笔丈量这中原大地。

留住乡愁

用画笔记录城市记忆

“我从小就喜欢画画,最早是临摹挂历上的风景画,当时就是用圆珠笔或钢笔来画”,刘炳晗说“一直到高三那年,才决定参加艺术生高考”。

2009年,80后的刘炳晗从河南农业大学艺术设计系毕业,毕业后就留在了郑州,这些年在工作之余,他常常漫步在郑州的大街小巷之间,以钢笔为伴,记录下那些老街新景之美。

“记得2004年冬天,我从老家南阳来郑州,为2005年的入学提前作准备。那时住在国棉四厂的筒子楼里,三厂的炸串、四厂的烩面我都吃了个遍,闲暇时经常用几个硬币乘坐公交去转遍整个郑州,还骑自行车去过须水、黄河边和中牟。”刘炳晗告诉记者,这二十年在城市化的快速进程中,有很多独具特色、带着浓厚历史文化烙印的质朴老街和人文风貌正在慢慢消失。

第一次想要画郑州,是在2015年底,“那会仅仅是想要把丢了好多年画画的习惯拾起来,刚开始画的比较杂,因为我本身也从事景观和规划类的工作,于是就在想,能不能把我生活的城市作为绘画的主题。试着画了一段时间,感觉可画的内容太多了,一发不可收拾,就一直坚持到现在。郑州这么大,历史又这么悠久,可创作的题材多到数不完。所以这也是能够坚持十年的原因。”他告诉记者,自己希望通过用画笔,用一个普通人的视角来记录城市里那些正在消失的老街,让更多的人关注和保护它们。


钢笔画的特点就是落笔无悔,所以每次动笔都需要意在笔先,提前在心里想好要表达的画面,再去一气呵成。“前期的作品大多是自己走街串巷拍摄下来,然后回家创作。最近几年更多的是现场写生,这样可以对实景有更多的理解和感受,也能和生活在周围的人群有着充分的交流。”对刘炳晗而言,画出来的城市里有着更主观的感受,也融入了自己对城市的认识,这是手机拍照不能做到的事。无论过了多久,拿出来看某一幅作品,都会记得当时创作的心情。

除了宏伟壮观的地标,和高楼林立的都市,最近他的画里更多的是坊巷胡同的人家、街角的咖啡屋,或是窗外的花簇、烟火味的路边摊。翻看他的一张张画作,你会发现,他的笔法简练又写实,生动的画面会让那些对场景熟悉的人群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今年2月,他的首次个展“城市乡愁 画里郑州”在郑州市管城回族区阜民里街区举办。刘炳晗有时会以游人的身份混在参观者中间,感观者之所感,“你看这幅画,30年前,这里是一个水坑,10年前,这里是一个破旧的棚户区,看看现在改造的多好!”身后,一位老大爷正指着一幅画和身边的家人描述着作品里的前世今生。

那一瞬间,刘炳晗突然感觉,自己画的每一幅画和背后的每一个故事,其实是属于所有老郑州人的集体回忆。


日新月异

一幅幅画作见证城市成长

人间烟火气,最是抚人心。如果说饱经沧桑的老街代表一座城市的历史,那么高楼林立的城市新区则象征着一座城市的未来。

“我第一次来郑州,一出火车站,就被中原大厦、红珊瑚酒店和郑州大酒店环绕。我坐上101电车,一路经过老郑大、碧沙岗。那是我对郑州最初的印象。”刘炳晗说,现在来郑州的人,下了高铁,出了郑州东站,看到的会是西广场迎面而来气势恢宏的摩天楼群。而这些或许会成为过往旅客对郑州的最初印象。

在刘炳晗众多的作品中,有一幅特殊的画作,也是他迄今为止用时最久的一幅画——一幅长2.4米,宽60厘米的郑东新区全景图,每一笔都承载着他对郑州飞速发展的欣喜之情。

“我其实曾经悄悄地钻进当时没有开放的东区,站在马路上眺望着艺术中心的工地,听着远处叮叮当当施工的声音,有一种超现实主义的震撼,仿佛自己拥有了整个城市一样。从那时起,就有了把心中的澎湃用画笔进行表达的念头。”

完成这幅画,花费了刘炳晗半年的时间,只是上色就用掉了200多只马克笔。虽然每天下班后都要在自己的书房中埋头伏案创作2到3个小时,也时常挑灯作画,但他回忆起那段创作的时光,依然有一种满足感,“时至今日,那种成就感依然在激励着我,回馈着我,而我也在创作的过程中越来越感受到这座城市蕴含的无穷魅力。”

如今,刘炳晗的郑州系列作品包罗万象,有街边水果摊、早市摊、胡辣汤店、有少为人知的胡同巷子、还囊括城市更新后的阜民里、平等街、二砂厂。“我想用画笔把不同的人群与这座城市的各种互动给表达出来,让看到作品的朋友可以感受到画里的情绪价值,让每个人更热爱这座城市。”


用心感受

用画笔探索人与人的深层连接

通过钢笔画的形式,刘炳晗将郑州的厚重也展现得淋漓尽致,他深入挖掘了场景背后的人文精神和历史底蕴。他希望通过画笔,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这座有着3600年历史的城市所承载的文化重量。

热衷于管城厚重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气息,刘炳晗在创作管城系列钢笔画的时候,特别想画出这里的烟火味儿,“在创作的时候,我能立马联想到‘高门台’原油肉和胜利鸡的香味,听到北顺城街的那些牛羊肉老店的吆喝。”于是,就有了笔下一个个街边小店、杂院窄巷;还有从邻里街坊“挤在一起”的老阜民里,到焕然一新的新阜民里;大气厚重的商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商都遗址博物院;历史悠久的文庙、城隍庙、北大清真寺…… 通通在他的笔下栩栩如生。

“马仁鸿凉皮店”“大红牛羊肉老店”“汝河小区夜市”“猫头鹰餐厅”……“我也喜欢边逛边画,也通过作品结识了很多店铺老板,这让我的画成为了人与人之间的媒介,特别奇妙。”一幅幅美食画作中,“四厂烩面”显得尤为突出。“老郑州的应该都熟悉这家店。”谈起这幅画的创作初衷,刘炳晗颇有感触,那天,他和四厂的一位朋友来面馆吃面,偶然听朋友讲述了咖喱烩面这种味道的由来,是当时来郑州支援建设棉纺厂的外地人,将他们的乡愁味道和本地烩面进行融合,才有了这样一碗蕴含着多元文化的咖喱烩面。听罢,刘炳晗用不到两个小时,就将这个承载着几代人记忆的老馆子给画了出来。


谈及对未来的打算,刘炳晗说,今后还会继续深耕郑州,用画笔记录去这个城市的大城和小事,和这个城市共同成长。“我更期待我的画可以与更多的新老郑州人产生共鸣,也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让更多外地人认识郑州、了解郑州,如果有哪一幅画可以触动到他,我觉得一切的坚持都是值得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