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钱!热钱!时隔三年,海外热钱再度涌入香港,也再度成为香港与内地共同的“高热”话题。
拜热钱所赐,港元汇率近一段时期一路走强,持续贴近7.75港元兑1美元的强方兑换保证水平,迫使香港金融管理局半个月内十度出手,卖港元买美元,以稳定港元汇价,捍卫联系汇率制度。
面对热钱汹汹来势,香港金融官员及业界专家学者表示,资金净流入港元还会持续,但相信本轮热钱流入规模将远远不及2009年,而“热钱将借道香港大举进入内地”的说法亦不足信。不过,对于此轮热钱带来和可能带来的影响与危害,香港和内地有关方面均应充分估计、积极防范,切不可掉以轻心。
新一轮热钱涌来 金管局十度入市
10月20日下午5时许,香港金管局发布的一则简短新闻引起了香港几乎所有媒体的高度关注:香港金管局当天在强方兑换保证水平买入6.03亿美元,以维持港元汇率稳定。“三年没有这样的动作了!”各媒体敏感地意识到,这是金管局近三年来首度大手沽港元、买美元。香港与新一轮热钱的较量就此拉开序幕。
香港金管局发言人当日表示,近日港元需求有所增加,是与欧洲市场略为回稳,美元偏弱,美息下降以致资金流入区内货币和股市有关,金管局会继续密切留意市况发展,并按照货币发行局的运作机制,维持港元汇率稳定。
果然,其后连续多日,市况不见改观,港元汇价持续逼近7.75港元兑1美元的强方兑换保证水平,金管局遂频频入市,半个月里10次出手,有时甚至一天内不止一次入市。
香港金管局的最新一次出手,是于11月2日傍晚时分在亚洲交易时段“沽出港元、买入美元”,涉及资金50.38亿港元。至此,自10月20日以来,香港金管局已十度向市场注入港元资金以稳定港元汇价,累计注资金额超过320亿港元。11月6日,香港银行体系户口结余增至1808.68亿港元。
香港自1983年10月起采取港元与美元挂钩的联系汇率制度。根据这个制度,港元汇率被允许在1美元兑7.75港元至7.85港元区间内波动。在联系汇率制度的架构内维持港元汇率稳定,是香港金管局的首要货币政策目标之一。
2005年5月,香港金管局推出三项优化联系汇率制度运作的措施,包括提供强方兑换保证和弱方兑换保证等。所谓“强方兑换保证”,是指港元汇率持续贴近7.75港元兑1美元的汇价时,香港金管局保证可以按联系汇率沽售港元,买入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香港金管局履行强方兑换保证的交易,并无上限,只要有美元资金净流入,香港金管局便会向银行体系注入相应数量的港元,以保持港元汇价在兑换保证的范围内。
香港特区政府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陈家强表示,金管局入市干预港汇反映货币管理机制运作正常。
目前,香港特区政府、金管局以及银行业都在密切关注热钱涌入的情况。财政司司长曾俊华紧盯香港四大银行,即汇丰、中银香港、渣打和恒生的港元交易盘运作,要求发现异常操作及时报告。
热钱涌港原因多 美推量宽乃祸首
就“热钱”话题,《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日采访了多位香港金融界人士。谈及新一轮热钱涌港原因时,他们普遍认为,个中原因有多个方面,难以备述。但以下几点可以明确:其动因是热钱的逐利本性。诱因是,其一,中国内地经济筑底回升迹象引发的人民币升值预期加剧了跨境资本赌炒港元与美元脱钩,其二,香港股市市盈率水平尚低,具有较大投资价值;根本原因则是美国推出的第三轮量化宽松措施(Q E3),以及欧洲和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经济体相继推出各种货币宽松政策,使得全球流动性再次泛滥,这无疑是罪魁祸首。
9月 中 旬 , 美 国 联 邦 储 备 委 员 会 宣 布 推 出Q E 3,每月从机构手中购买400亿美元物业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直至就业市场好转为止。不过,美国Q E 3推出后最初一段时间,香港特区政府金融官员并未见到资金特别流入,直到10月20日纽约交易时段港元汇率突然升穿7 .75港元的强方保证兑换水平,他们马上意识到“狼终于来了”。
中国银行(香港)有限公司发展规划部经济及政策研究主管谢国樑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美国推出Q E3触发市场对美元贬值预期,导致资金由美元资产流向新兴市场。他说,市场流动性本来就宽松,这次资金借Q E3释放出来,使流动性更加泛滥,而中国经济见底成为热钱流向香港股市炒作中资股的理由。
从内地公布的三季度经济数据来看,虽然G D P增幅进一步下跌,但从月度看,9月份数据已开始反弹。谢国樑表示,从9月份数据判断,内地经济调整已经差不多见底,市场憧憬十八大后可能有进一步措施推动经济发展。
谢国樑认为,目前港股市盈率仍然偏低,有向上炒的空间。“既有资金,又有实体经济因素支持,还有市场炒作空间,三者结合起来,就导致热钱流入香港。”
中信银行国际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兼司库陈镜沐也认同,资金流入港元资产与Q E3导致美元贬值,而包括港元在内的亚洲货币受追捧有关。同时,陈镜沐认为,此轮热钱涌入还与部分对冲基金赌炒香港联系汇率制度将做出改变有关,这些投机资金认为,港元兑美元汇价有向上调整的可能。此外,鉴于美元走弱,人民币升值预期再次升温而更具吸引力,有部分资金买入港元作为人民币的替代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