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已经3年了,上海“四个中心”建设取得了哪些成绩,遇到了哪些瓶颈,还要迎接哪些挑战?11月14日,上海市发改委、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发布的2011/2012上海“四个中心”发展报告(白皮书)作了客观总结和回答。
上海市发改委副主任、市发展改革研究院院长肖林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上海‘四个中心’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并对中国实体经济发展、服务上海创新转型和民生保障做出重大贡献。”
“上海具备建设‘四个中心’的条件。国家出台的相应政策以及给浦东新区的优惠措施是一个难得的机遇,我们应该顺势而为,申请成为自由贸易园区。浦东新区已经做好相关准备工作。”浦东新区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研究员万曾炜向《国际金融报》记者透露。
成绩,取得重大进展
“依托部际协调机制和上海市‘四个中心’协调推进机制,每年明确一批项目化的重点工作安排,细化措施,明确责任,滚动推进。”在肖林看来,“上海‘四个中心’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
以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为例,市场金融体系进一步完善,市场规模、能级和功能快速提升;金融机构体系进一步健全,功能性金融机构和新型金融机构加快集聚;积极稳妥推进金融产品与业务创新,许多领域先行先试亮点频现;金融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规划、制度、法规等服务和监督体系不断加强。
根据白皮书发布的信息:2011年,上海金融市场交易额(未计外汇市场)为418万亿元,部分交易市场规模位居全球前列。比如,上海证券市场股票交易额排名亚洲第二、全球第四,上海黄金交易所黄金现货交易总额4.44万亿元,继续保持全球第一。银行间市场首批非金融企业非公开定向债务融资工具130亿元成功发行。铅期货在上海期货交易所上市交易。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正式挂牌。
肖林告诉记者:“2011年,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深入推进,现代航运服务体系建设和现代航运集疏运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国际航运发展综合实验区加快政策创新和先行先试,取得新突破。”
数据显示:2011年,上海港完成货物吞吐量7.3亿吨,同比增长11.4%。集装箱吞吐量3174万标准箱,同比增长9.2%。上海港全年继续保持货物及集装箱吞吐量世界第一大港地位。国际知名航运机构和企业相继落户上海。
瓶颈,人民币国际化
中国欧盟商会副会长、荷兰银行上海分行行长荣彼得是一个中国通。他用一口流利的中文接受了《国际金融报》记者的专访。荣彼得坦言:“上海‘四个中心’建设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与伦敦、纽约相比,上海有自己的竞争优势,也有很多不足。”
荣彼得强调说:“人民币国际化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比如,启动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并从国内结算货币向国际结算货币发展。但是,人民币仍不能自由兑换,尤其是,资本项下的可自由兑换尚未实现。”
根据白皮书发布的信息:截至2011年末,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金额累计超过4000亿元;人民币对外汇期权在外汇交易中心推出,我国人民币对外汇期权交易正式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启动组建人民币海外投贷基金。
“进一步发挥人民币在融资领域的功能是未来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突破口。一旦人民币可自由兑换,上海‘四个中心’建设将会水到渠成。”荣彼得进一步指出,“除此之外,上海仍在几个方面表现得比较不足,比如,外资参与者比较少,高端金融人才缺失,法律监管体系尚待完善,税收缺少竞争力等。”
挑战,锻造金融特区
“上海建设‘四个中心’关键是要成为中国的金融特区。”国泰君安证券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林采宜告诉记者,“上海转型发展动力在于创新,从金融行业看,就是要进行平台创新、产品创新和制度创新。”
为此,白皮书就进一步加快“四个中心”建设提出政策建议。肖林分析到:“下一步,我们要分门别类,抓落地夯实,细化落实相关政策;抓延伸拓展,拓展政策对于特定区域、特定行业、特定领域的适用范围;抓移植借鉴,争取试行国家支持有关兄弟省市的创新性政策;抓创新突破。”
具体的,白皮书提出了10项政策建议:加快打造人民币产品创新、交易、定价、清算中心,突破离岸金融及相关金融创新功能,力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向自由贸易园区转型,着力推动航运、贸易和金融业务联动发展,加快构建适应新兴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制度环境,促进功能性总部机构集聚及其功能拓展,加快吸引和集聚金融、航运、贸易等专业人才,推进服务全国的贸易和投资促进平台建设,营造国际一流水平商贸环境、提高市场开放程度与贸易便利化水平,力争免税购物功能尽快落地。
万曾炜认为:“上海具备建设‘四个中心’的硬件条件。国家出台的相应政策以及给浦东新区的优惠措施,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应该抓紧落实上述10项工作,向国家提出要求,尽快决策,努力把浦东新区建成自由贸易园区,这将有效解决进口企业的政策壁垒。我们现在就可以准备好向国家申请成为自由贸易园区。”(《国际金融报》记者张颖 郁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