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1月23日电 台湾《旺报》23日刊载投稿文章,民进党所谓的“中国事务委员会”的成立以及苏贞昌担任该委员会召集人,不仅否定了谢长廷的改革主张,表明苏贞昌对民进党内“独派”的妥协;其次更有可能关闭民共两党交流对话的机会之窗。
文章摘编如下:
民进党中常会21日下午通过党中央设置“中国事务委员会”,党主席苏贞昌裁示由他自行兼任召集人;而外界先前猜测的“主委”也非由谢长廷出任。民进党中常会最后拍板定案“中国事务委员会”,名称不是用中性的“大陆事务”或“两岸事务”,显见民进党内“独派”仍占上风,谢长廷所代表的转型改革派败下阵来。
谢长廷改革路线败下阵来
民进党的决定,代表两个意义:第一,否决了谢长廷的主张;第二,关闭了民共两党交流对话的机会之窗。
苏贞昌这样的决定,背后反应了他的政治企图与政治判断。苏贞昌主观的政治企图当然是要谋求2016台湾当局领导人大位;客观上他受制于民进党内的结构。第一,在马英九当局声望低迷的情势下,苏认为民进党只要主攻“内政”经济议题,即有胜算;两岸政策不再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第二,民进党内“独派”有3至4成选票的实力,苏贞昌不愿冒得罪“独派”的风险。
苏贞昌打的政治算盘恐怕是人算不如天算。毕竟两岸签署ECFA之后,两岸经济相互依赖与社会互动关系必将更加密切。苏贞昌认为两岸因素对2016的影响下降,是错估形势。
年初民进党提出的败选检讨报告,将败选归咎于“民众对民进党缺乏信任感”。笔者认为,民进党失去台湾社会信任的关键,就在于处理两岸关系的态度与能力。在上次选举前,谢长廷就提出“宪法重叠共识”等主张。如何面对“九二共识”,已成为民进党两岸政策转型的观察指标。
大多数台湾民众也许不清楚“九二共识”的历史背景;但对他们来说,“九二共识”代表两岸经贸合作的持续交流。随着两岸交流日益频繁,有近百万的台干台商在大陆工作,几乎每一个台湾家庭都有在大陆工作经商的亲戚朋友,民进党不务实面对大陆,将难以吸引中间选民。
悲怆感言 分道扬镳
民进党两岸政策朝向理性务实路线转型,当然有利于台海和平稳定 。但所谓“务实”,就必须是可行的。目前看来,这似乎是“不可能的任务”。连谢长廷创造的“ 宪法各表”,也遭深绿社团与“独派”围剿, 说明了绿营政治生态的结构性限制,是民进党难以转型的最大困境。
在民进党没有改变“一边一国”的“台独”立场之前 ,大陆不会和民进党进行党对党的接触交往;同时大陆方面也欢迎民进党人士以适当的身份来大陆交流访问。苏谢合破局,谢长廷在发表完悲怆分手感言后,确定将“自己走自己的维新之路”, 民共对话的机会之窗关闭。
作为民进党主席,苏贞昌煞有其事地说要务实面对大陆;但作为2016绿营可能的候选人,这一次民进党在两岸政策上的转型,似乎又预见了失败的宿命!
(作者为台湾空中大学公行系教授、海基会顾问李允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