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策城镇化
对于将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中国而言,中国特色的城镇化,既是未来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强大支撑,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升级的重要抓手,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更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
正如5月23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瑞士《新苏黎世报》撰文所述,中国正在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数亿农民转化为城镇人口会释放更大的市场需求。而这正是将中国城镇化这场史无前例的挑战,化解为新的“中国机遇”的战略思维所在。
现在,我们面对的最现实的问题是,如何将机遇化为现实?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经验来看,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需要加快推出“新型城镇化中长期发展规划”这样的顶层设计,但更需要“生龙活虎”的基层实践。
尤其是县乡层面的基层创新,具体肩负着新型城镇化道路在千差万别、一乡一村如何走通的艰巨任务。尽管现在因为一些地方基层社会矛盾较突出,“三农”利益又处于弱势地位,各方面对释放基层改革权力疑虑重重,但只要通过制度和细则将“加强农业、富裕农民、繁荣农村、城乡协调发展”作为城镇化发展的底线,把农民利益置于城镇化改革的第一位,就没有理由不让基层放手探索。
毕竟县乡基层,是群众智慧的源泉,是实际国情最前沿,还是一国大政方针的最终落实渠道。随着此次新型城镇化探索的初步调研,本刊将在未来持续追踪和关注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上最新的基层活力。
攻克城镇化“中国方程式”
探索以“美丽中国”为图景的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最值得期待的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统一模式“从天而降”,而是当下这条道路“黎明”前最艰苦时刻,发现那些率先“点燃”新型城镇化“星星之火”的基层实践
谈到莆田城乡一体化改革试验,最令梁建勇自豪的两个数字,不是连续五年全省GDP增速第一,也不是财税增收和固定投资增长全省第二,更不是银行存贷款余额增量居首,而是2012年文化创意产业占GDP8.9%,为福建省第一(高于全省的4.8%和厦门市的7%),和空气质量连续两年居全省首位。这位福建莆田市委书记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这两个数字,说明在经济快速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莆田正在实现转型发展,没有牺牲生态环境。”
在全国各地新一轮城镇化竞相展开的五月,本刊记者深入基层调研期间发现,相比过去许多地方政府“攀比”GDP的施政标杆,十八大后,越来越多的政府官员开始以绿色生态和社会发展指标“论英雄”。尽管GDP政绩观和土地财政冲动还未根本遏制,尽管土地“红线”和融资“瓶颈”给这一轮城镇化强制性装上了“制动器”,但“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已是大势所趋。
面对眼前这场史无前例且影响深远的中国实践,正如采访中一位地方官员所言,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干到现在,觉得最难的不是土地、也不是资金、更不是社保和教育等等,而是人。如何把大多数人的利益尤其是大多数农民的利益摆在第一位,是一个度的把握,这个度很难,不但靠具体干活人的智商和悟性,还要靠勇气加运气。”
他感慨地告诉本刊记者,在当前城镇化最关键时期,期望决策层不要轻易对基层的尝试叫停,“我们就是一个局部,从十几个村开始做,不会对全局产生重大影响。做得不好可以停下来,重新思考再往前走。把所有顶层设计都想明白了再做,不太现实。因此,一定要给基层‘大胆试错’的空间。”
在十余天的采访中,从沿海到平原再到山区,本刊记者将注意力更多集中在新时期破解城镇化课题的地方改革探索上,寻找和发现正在努力破土的“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绿芽”,以期看到基层实践在求解城镇化“中国方程式”过程中的破题“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