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管城的N个理由:匠心筑梦,以创新致敬未来
青春孕育无限希望,青年创造美好明天。青年创业、青年人才倍增等专项行动让管城成为青年向往之地,让千年古都焕发新时代青春力量。
围绕“让城市对青年更友好,让青年在城市更有为”定位,管城区正全力推动青年发展型城区建设,构建更加完善的体制机制,打造更加舒适的城市环境,让更多青年人才在管城现代化建设中书写精彩华章、绽放绚丽之花。
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资料图片) 郑报全媒体记者 马健 摄
到河南博物院参观过的观众,应该都会留意到一尊商代原始瓷尊,1954年河南省文物工作队在郑州人民公园商代遗址中发现了它,由此找到了中国瓷器的源头。在城东路顺河路的商代城墙边,一家陶瓷专题博物馆——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里,丰富的藏品记叙着这段历史,而陶艺师姬佳乐,带着观众通过欣赏、学习制作陶瓷来了解郑州历史,已经5年了。
2008年姬佳乐从江西景德镇陶瓷大学毕业后,抱着对家乡深厚的情感回到了郑州,而大象陶瓷博物馆是他梦真正开始的地方。“每天上班都路过商代城墙,凝望着伫立了几千年的城墙,我心里就特别踏实、充满希望。”
“我的一些同学毕业后去做设计或者从事其他领域的工作,但我还是想做一名陶艺师,推广、传播我们的陶瓷文化。”姬佳乐认为,郑州文化底蕴深厚,是他从事艺术创作的底气和素材宝库,“每次在城墙边转转,就觉得自己‘满血复活’了”。
不仅能请进来、留得住,更要离不开、爱得深。管城区深耕人文底蕴,聚焦青年特征与需求,深入推进文旅文创融合发展,全面打造青年友好型新场景新业态,用老城的温度和厚度构筑起“商”潮融合的文娱供给格局。
新潮澎湃的古老管城,总能为创作带来源源不断的惊喜。
设计师施景元喜欢将城市景观、文物珍品“搬”上明信片,并利用明信片社群进行交流,传播郑州现代城市形象和深厚的历史底蕴。“管城区很有特色,无论是老街道、老味道还是商城遗址,都特别有‘文化含量’。”
市民刘炳晗的手绘作品
“只有管城最郑州,行走管城才能了解郑州从哪里来,了解郑州辉煌的过往,以及如何一步步发展到如今的模样。”生于1986年的刘炳晗,从河南农业大学毕业后,就留在了郑州,在郑州已经安居19年的他,对管城的大街小巷有着独一份的热爱。
“管城总有新变化,总能带给我源源不断的惊喜,成为我创作的灵感源泉。”刘炳晗对管城区的最初印象,来源于住在东大街边的同事——一名真正的老郑州。受其影响,刘炳晗特别喜欢到管城的街道上走走转转,然后拿起画笔将管城之美速写在纸上。在他的笔下,不管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街道,抑或是某个不为人知的小巷,都极具郑州特色。
“作为一名新郑州人,我特别想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这座城市的热爱。管城有那么多的文化底蕴值得去发掘、去创作。”刘炳晗打算把管城最有特点的地方全都画出来,再做成文创产品,让全国甚至全世界的游客拿着明信片、版画或是徽章去管城打卡,让画和实景同框,让大家都了解管城,爱上管城!
市民刘炳晗的手绘作品
这是一场彼此成就的双向奔赴——郑州首个博物馆剧本杀、特色研学活动,满足了青年读史、研学、赏景、探访、品读等精神文化需求,让青年于博物馆群和街巷中感悟文化历史、体验城市底蕴、坚定文化自信;以老字号、年轻力、烟火气为标签的顺城街、平等街、管城街等集文化、美食、国潮新零售、潮玩于一体的特色街区,“潮玩商都·邂逅管城”“上元奇妙游”“顺城烟火·醉美郑州”等80多场次的活动,可吃、可看、可听、可闻、可体验,满足了青年多元化个性化消费需求;国香茶城“茶+市集”“茶+展览”“茶+汉服”等新模式,用茶香守住青年的“小确幸”;张华楼等美丽乡村建设,推进文旅农旅融合,打造城市休闲“后花园”,用美丽田园风光和鲜活多元的乡村生活抚慰青年乡愁情怀:与城同心,有爱护航,乘风起航,未来可期。
郑报全媒体记者 苏瑜 王思俊
中共中央举行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 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
中共中央举行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 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