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商城遗址首次发现“金面罩”
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的郑州商城遗址,又一次迎来重大考古发现。9月16日,国家文物局在北京举行的“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推进会上传来好消息:2021年5月至2022年8月,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郑州市东大街南、紫荆山路东、书院街北区域发现一处商代贵族墓地,出土了数量众多的青铜器,玉钺、玉戈以及贝币等重要遗物,首次发现了商代中期的金覆面。这是郑州商城目前发现的陪葬品数量最多、种类最丰富、等级最高的贵族墓葬。
据了解,此次发现的书院街商代墓葬区由壕沟、通道、青铜器墓葬、其他墓葬(墓葬一区)、祭祀坑等共同组成一个结构与功能明确的丧葬体系,现存面积一万余平方米。
其中,位于墓葬区中部的青铜器墓葬有3座。尤为引人瞩目的是主墓青铜墓葬M2,专家认为,墓主人为商代白家庄期高等级贵族,有可能是王室成员。该墓葬出土随葬品200余件,包括铜器20件、玉器11件、金器5件、箭镞50枚、贝币120余枚以及以金箔为地镶嵌绿松石的牌饰等。铜器有罍、鼎、戈、爵、斝、盉、鬲、觚、斨、盘、斗、刀、箭镞等。玉器有钺、戈、柄形器、玉猪、玉鱼等。金器有金覆面、金泡、金箔等。绿松石有管、片、牌饰等。另外,墓葬底部六处殉狗坑分别位于头部、腰部及四肢,四肢处的殉狗呈顺时针顺序摆放。
该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黄富成说,墓葬出土青铜器数量众多,组合多样,丰富了学术界对于中商文化的认知。而墓葬6处殉狗的现象在早、中商文化中是非常罕见的,为蒿城台西、安阳殷墟、山东苏埠屯等高等级商墓殉狗文化的来源提供了一种新的认识。
此次发掘出土的金覆面尤为值得关注。“跟三星堆出土的金面具不同,这次发现的金覆面是覆盖整张人脸的,是为了‘精气神’不要散了,中国自古就有‘不败金身’之说,说明商代时期就有了这种概念。”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顾万发说。
此前,郑州商城遗址北城墙东端探沟内的一处祭祀狗坑内,曾出土了一团极薄的金箔片,展开之后是一件夔龙纹金叶,专家认为很可能是镶嵌在某种器物上的装饰。
顾万发说,从三星堆遗址出土的大量青铜人黄金面具和使用黄金制品来看,很可能是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他认为,此次墓葬出土的金覆面以及大量用金的现象,对于进一步探讨中国西南地区出现的黄金面具、黄金装饰的文化风格等提供了新的参照材料。
墓葬区还发现了两道平行的壕沟,进出墓葬区的通道为夯土建筑,体现了墓葬区的规划、设计、组织与管理等特征,其很可能具备了商代最早“兆域”结构雏形,目前仍在进一步的发掘与研究中。
书院街墓葬区的发现,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术界对于郑州商城南部地区的传统认识,极大丰富了郑州商城聚落结构布局的内涵。结合郑州商城附近窖藏坑材料,为进一步探讨郑州商都的变迁时间和功能演变,都提供了新的学术探讨空间。
顾万发说,此次考古发现内容丰富,价值巨大,是郑州商代王都近年来最具标志性的重要考古新发现,其独特地呈现了郑州商都的历史文化内涵,对于繁荣优秀传统文化,读懂中国古代文明,都具有令人瞩目的重要现实意义。
郑州商都书院街商代墓地上榜!国家文物局发布四项“考古中国”重大项目
今天(16日)上午,国家文物局发布四项“考古中国”重大项目,聚焦中国早期文明,介绍早期国家研究的最新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
中华文明与早期国家起源,特别是夏文化研究是中国考古学的重大命题。夏代史研究还存在大量空白,因缺乏足够的文字记载,通过考古发现来证实为信史就显得特别重要。2018年国家文物局印发《“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申报管理指南》,系统部署了11个文明化进程与早期国家研究相关的项目,集中支持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200余个,取得重要成果。今天,选取2022年度取得重大工作进展的4个项目进行集中发布。
项目一:内蒙古呼和浩特后城咀石城遗址
后城咀石城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是内蒙古中南部地区迄今发现规模最大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石城遗址。2019年至2022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后城咀石城遗址持续进行主动性考古发掘。
后城咀石城遗址面积约138万平方米,结构布局保存较为完整,由内城、外城、瓮城以及外瓮城组成。2021年以来,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重点对瓮城外侧区域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了外环壕、外瓮城等重要遗迹。外环壕位于外瓮城内侧,东西两端与自然冲沟连接,外瓮城南侧为城门入口,城门外部两侧建有马面,外瓮城城墙西侧连接一处方形台基,共同组成后城咀石城第一重防御体系。外瓮城下发现2条地下通道,其中一条由城外经外瓮城城墙、外环壕底部进入外瓮城内部,另一条由外瓮城中部向瓮城延伸与内环壕连接,具体走向、性质还需考古勘探发掘予以确认。此外,内城区域经考古勘探发现墓葬、房址、灰坑等大量遗迹,为了解内城结构布局提供了线索。
连续多年对后城咀石城瓮城、城门区域的系统发掘,基本明确了后城咀石城有着龙山时代最为复杂、完备的三重防御体系,即由外瓮城城墙、马面、台基以及外环壕沟构成的第一道防御体系,由瓮城城墙、瓮城城墙上布置的台基、墩台以及内环壕构成的第二重防御体系,由主城墙、主城门以及在主城门两侧设置两座马面构成的第三重防御体系,是河套地区聚落形态的生动实物例证。
项目二:山西兴县碧村遗址
碧村遗址位于山西省吕梁市兴县,地处蔚汾河和黄河交汇处,年代距今4000年至3700年,是山西境内黄河沿岸地区首个确认的龙山时代大型石城聚落。2020年至2022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对碧村遗址持续进行主动性考古发掘。
碧村遗址面积约75万平方米,历年考古工作初步探明了遗址结构布局,自西向东依次为小玉梁、石门墕、城墙圪垛三处遗址点。
小玉梁地点为遗址核心建筑区,边缘砌筑护坡,中心建造大型五连间排房建筑,排房建筑前面为中央广场。
石门墕地点初步发现大型墩台与城墙围合的城防设施遗迹,具体形制尚不清楚。城墙圪垛地点发现了遗址东城墙与城门,城门由东、南、北三个“品”字型布局的大墩台构成,东墩台为半圆形直径21.5米,南、北墩台均为方形,边长约25米,规模宏大。
三座墩台之间穿插一些夹墙、夹道、小型墩台等附属设施围合而成,设置内外多重瓮城结构,进出入口设于东墩台南北两侧,西向经过两道瓮城后方可进入城内。
碧村遗址是河套地区黄河支流河口处发现的最大规模的城址,是蔚汾河流域龙山时代晚期的中心聚落遗址。遗址的东城门为保存完整、结构严密、形制规整,显示了河套地区石城遗址一类独特的城门形制。
同时,碧村遗址控扼黄河两岸的突出战略位置,城址布局呈现出处处设卡、重重把关的多重防御体系,强烈指向其应是龙山时代黄河岸畔的一座关口城市,掌控着西部与中原之间的关键要道,是揭示晋陕高原龙山时代社会和政治关系的重要支点。
项目三: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考古新进展
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区,地处洛阳盆地中部、古伊洛河北岸台地上,遗址现存面积300万平方米,绝对年代在公元前1750年至公元前1530年间,学术界普遍认为是夏代晚期的都城遗址。
“十三五”以来,在聚落考古理念的指导下,考古工作逐步揭开了二里头遗址的多网格式布局。在此基础上,2021年以来陆续揭露了多处城市道路和道路两侧夯土墙,包括宫城北侧道路上的门道、宫城西部围墙,并发现宫城西侧道路夯土墙向北延伸200余米,据此推测已知作坊区、宫殿区、祭祀区以西至少各存在一个分区。
遗址北缘中部首次发现较为丰富的制陶遗存,出土陶窑、存泥坑、泥坯、烧土、炉渣、变形陶器、大量碎陶片以及陶垫、修整工具等,包含了制陶工艺的多个阶段。宫城西南角发现了近百平方米的骨、角器加工作坊,出土大量骨、角质遗物,其中部分存在砸击、切割、磨制的痕迹,表现了骨角器加工的各个环节。制陶和骨角器加工遗址是二里头遗址手工业考古的重要突破。祭祀区以西,发现有大型二里头文化居址,居址院落内出土有铜、玉礼器的高规格墓葬。
二里头遗址考古新发现进一步揭示了多网格式的结构布局,是探讨早期国家都城制度、手工业与社会经济、礼仪与丧葬制度等问题的重要线索。
项目四:河南郑州商都书院街商代墓地
郑州商都书院街商代墓地位于郑州商城遗址内城东南部,是一处商代中期白家庄期的高等级贵族墓地。2021年6月至2022年8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配合当地城市建设工程进行了考古勘探、发掘。
郑州商都书院街商代墓地残存面积约1万平方米,墓地南北两侧发现两条壕沟,壕沟东西走向,间距约130米。墓葬主要分布于两条壕沟之间的区域,共发现25座,其中3座墓葬出土青铜器,6座疑似祭祀坑,其余16座推测为陪葬墓,均无棺椁葬具和陪葬器物。2号墓(M2)是郑州商城考古发现等级最高的墓葬,墓口长2.93米,墓葬中间发现疑似朱砂的红褐色遗迹现象,墓内出土各类器物200余件,其中青铜礼器、兵器20件,玉器11件、金器5件,另有贝币123枚、绿松石管珠、镶嵌绿松石的牌饰等,充分彰显了墓主人的高等级贵族身份。
郑州商都书院街商代墓地进一步丰富了商代中期文化的内容,是郑州商城遗址功能演变、历史沿革的重要证据。高等级贵族墓葬出土多件黄金用品的现象较为罕见,反映了商时期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和密切联系。新发现将有力拓展商代考古研究的空间。
来源:河南日报、央视新闻
中原区举行“喜迎二十大 科普向未来”科普论坛暨2022年全国科普日启动仪式
食品安全大检查,严把舌尖安全关 新城中心幼儿园迎接秋季食品安全专项检查
国庆假期潮能预警 “中原科技城金融岛首届美好生活节”10月1日开幕!